第6章
  但这个人的名字,更在后世经常和父亲列在一起。不是因为政治有什么成就,而正是因为政治上一事无成,导致他写出极为清丽深致的作品。
  “啪。”
  扶苏的双手倏然阖在了一起,清脆地发出类似于鼓掌的音效来。实际上,他现在确实有点儿想鼓掌了。
  除了李球以外另一个伴读的人选,还有比他更合适的吗?
  首先,他是文官士大夫代表者的子辈,选出来很能服众。
  其次,扶苏对他的生平很了解,绝对不是会push自己努力当太子的奋斗逼。
  最后,他是个历史名人诶。虽然说扶苏自己就算个名人,可谁会嫌集邮的机会少了呢?再说了,仁宗朝最有名的那一批历史人物,扶苏至今还没见到一个。
  他“啪”地指在这人的名字上:“官家,我想要他!”
  官家循着扶苏小小软软的指头看过去:“晏几道……莫非,是晏相公的幼子?”
  作者有话说:
  ----------------------
  不会出现在正文里的小剧场:
  晏殊:咋样啊今天选伴读?
  小晏:不知道啊,只记得成王长得很可爱。[哦哦哦]
  第5章
  夤夜已至,更漏恒长。坤宁宫中灯火通明。夜中微风浮动,四面燃起的烛光将明堂照得静默且肃穆,映着帝后二人的脸庞。
  “李球,晏几道。这两位,就是肃儿未来的伴读?”
  曹皇后的目光从伴读的名单上划过,又在仁宗的脸上停留了一刻。
  她明明什么话都没有说,但仁宗却大感冤枉,立马率先解释了起来:“都是肃儿他自己挑中的,朕未曾有过半点徇私!”
  他就算私心里再爱重于李家,也不会用未来太子的读书大事当作砝码。话说回来了,在皇后心里,他到底是个什么形象?
  曹皇后:“肃儿和官家果真父子连心。”
  仁宗:“……”
  是真心话呢,还是在阴阳?
  曹皇后是刘太后临终前指给仁宗当继后的,身上有着刘太后派系的深刻烙印。仁宗又对刘太后不甚待见,这也是帝后关系冷淡的一大原因。不过,曹皇后自己倒是从不避讳出身,甚少对皇帝献媚讨好,也没对李家有过额外的表示。
  仁宗说完之后,见曹皇后没有开口反对的意思,暗中松了口气。
  说实话,他和李用和料定的一样,让李家有个候选人名额是为了彰显恩遇,本也没指望真能选中。但是这李球有些本事能合上肃儿的眼缘,那他自然就顺水推舟了。
  但是,皇后对儿子的伴读是有发言权的,如果她不愿意李家人在眼前晃悠,皇帝也不得不考虑她的意见。
  仁宗猜测道,或许是看在“肃儿亲选”几个字的分量上,她才没有开口反驳。
  他顿了一下,扯开了话题:“晏相公是天下文人之望,晏几道又是神童之后,资质必不会差到哪里去。肃儿的眼光果真不错。”
  晏几道的父亲是谁?那可是五岁就能成诗、十四岁被推荐科举入试,真宗皇帝最为赏识的神童相公晏殊啊。
  甚至可以说,大宋一朝尚神童成风,就是有这位宰相的辉煌事迹像根胡萝卜在老百姓的前面吊着呢。
  谁不愿意芝兰玉树生于庭阶,自家出个神童出将入相、带飞全家呢?
  曹皇后却注意到另一个问题:“肃儿极为聪慧,那晏几道想来也不会差。官家可想好了,让谁来当他们的师父?”
  天才有天才的教法,庸才有庸才的教法。要是请来一个老古板当师父,只会彼此折磨,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。
  仁宗也明白这个道理,他捋了把保养得宜的胡须,笑着说道:“皇后莫忧,朕自然早有准备。原想定的是王拱辰,但肃儿选定了晏几道,王卿又是晏相公的女婿,当不了妻弟的夫子。”
  曹皇后听到“王拱辰”三个字的时候眉头紧皱,后面才渐渐松开来:“然后呢?官家又定了谁?”
  “朕属意小宋侍郎,皇后意下如何?”
  小宋侍郎,宋祁。
  仁宗提出来的两个人选,显然如他所言都用了心——王拱辰是仁宗钦定的十九岁少年状元。宋祁也年方二十六岁就名列一甲。
  都是大宋有名的才子,年轻时也是乡里有奇名的神童,教起神童来肯定也自有心得。
  曹皇后微微点了头,这个人选她挑不出毛病。但在点头之后,她又轻叹了一声。
  “可惜了。”
  可惜什么?曹皇后没说,官家却一下子就全明白了过来。顷刻之间,他都有点愠怒于和皇后的默契了。感情欠佳的夫妻就是这点不好,一切尽在不言中,但偏偏“不言”的内容总是令人尴尬不快。
  他知道皇后想表达什么——可惜了啊,范仲淹大人被贬谪到了陕西去。若不然,皇长子师的位置还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么?
  但一想到范仲淹是为什么被贬,仁宗和气的脸上闪过一丝阴影。
  表面上,是朝中有人弹劾范仲淹结党营私,实际上谁都知道,是官家不想再继续支持“庆历新政”。得罪了大半朝堂的改革派自然也没有好下场,各自被贬到天南海北去了。
  对了,皇后的弟弟曹评是和富弼交往甚密吧?她是在借机为新政党人鸣不平吗?
  曹皇后眼中清朗如水,直直对上了官家审视的视线,不闪也不避,好像对他的揣测毫不在意,又像一种率性的默认。
  但是,就算帝后的交锋几乎摆在了明面上,官家也不得不承认,皇后的话是对的。
  “是啊,可惜了,可惜了。”
  官家连说了两个“可惜”。连他也认可范仲淹的人品和学识,放在整个大宋都是罕见的。此人来担纲太子少师的职位,一定能让肃儿受益匪浅。
  有了范仲淹,再看看宋祁,官家就有点兴致缺缺了。不是宋祁其人有哪里不好,而是他……有点太过风流,和传世的名句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几乎如出一辙。放在文人雅士身上是美名,但是为人师表就有点不够堂皇。
  “总比王拱辰好点。”曹皇后话里话外不加掩饰对此人直白的不喜。
  王拱辰,刚好就是弹劾范仲淹等人结党营私最凶猛的那一批。
  小人,呸!
  官家哂然了片刻:皇后对李氏子当伴读都没说什么,却对庆历新政一派回护至此。有时候,他甚至觉得他不是娶了个皇后,而是傲骨铮铮的言官在身边。他说不上喜欢,有时甚至觉得恻然。
  “那就先暂定下来,朕明日去垂拱殿告诉众卿家。”
  曹皇后:“若是肃儿有什么别的想法,请官家也多考纳些。”
  “那是自然!”
  官家几乎没犹豫就回答道。
  这是他们夫妻之间为数不多的默契。
  坤宁宫的谈话没有第三个人知晓,帝后二人默契地没在扶苏面前提起范仲淹的名字。他们都觉得扶苏年岁尚小,不宜过早地接触到官场的阴翳。
  要不然,扶苏顺着问一句“既然他这么好为什么还被贬出汴京了呀”,他们做大人的又该如何回答呢?
  做父母的有诸多思量瞒着小孩,小孩也有秘密瞒着父母。就在同天的下午,扶苏借口找姐姐玩又去了一趟柔仪殿,实际上呢,是想去见一见妙悟口中的梁怀吉。
  能在青史留名的宦官一般分为两种,要么有突出贡献,譬如郑和蔡伦。要么就是国之奸贼,譬如刘瑾汪直。
  梁怀吉算是开辟了第三条赛道——他是因为和公主的不伦之恋名留青史的。
  扶苏见了梁怀吉本人,果然十分符合他心中的想象。这小子的长相很不错。难怪能让妙悟另眼相看。
  他穿着内侍不显眼的衣服,皮肤也比别人白上一个度,在人群中十分显眼。他的眉目间又有一股淡淡的文气,行礼的举止也更加从容优雅,不像个小黄门,像是谁家读过书的小公子。
  联想到妙悟说过他进宫前是秀才的孙子,眼前的一切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  “你就是梁怀吉?阿姊说她的《诗三百》是跟你学的?”
  扶苏用挑剔的眼光把人从头到脚扫描了一遍。
  但因为梁怀吉的海拔比他高一大截,他不得不抬起头同人说话,显得他小大人般的派头不合时宜地滑稽了起来。
  好可爱……但也很好笑。
  妙悟的眼神飞快地移到另一边去,嘴唇紧紧抿着,免得憋不住笑。
  梁怀吉只不动声色地弯下了腰:“正是小的。不过小的只不过入宫前多识得几个字,成王殿下所说的,小的绝不敢当。”
  妙悟绝对是跟梁怀吉提过自己,扶苏想道,但他的态度没有展露过分毫的破绽,像是应对一次寻常的贵人问话。
  谁能想到六岁的小孩能滴水不露至此呢?但一想到妙悟提起他时兴致勃勃略带点崇拜的口吻,扶苏又浑身不得劲了。
  他瘪了瘪嘴,又问道:“你怎么认识那么多字。听阿姊说过,你从前家里有人当过秀才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