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8章
四年来坚持听报、看报,就算是文盲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了常用字。更何况,他们还听了许多《求知报》上的内容,从自然地理、到文人嘴仗、到国家大事……
事实证明,经过文化熏陶的士兵,服从性和成长性就是更高。这一批高素质士兵也更懂得从大局出发。在排练方阵时,狄青只用搬出“太子命令”“震慑辽人”八个大字,他们就热情无比高涨,甚至会自己纠正细节、加班加练。
狄青觉得无比省心。
他率领着十数个方阵,每个方阵到了高台前都会停下。或行军礼、或摆弄武器,以各自的方法向官家、百官致意。当某个方阵停下致意之时,他们不知道从哪里摸出了军旗,整齐划一地摇了起来。
站在校场高台上的人,甚至有了簌簌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。
耶律重元:“……”
不知是否错觉,他总觉得,那个方阵连同身边的不少人都在暗暗看向自己。对一个辽国的使者摇起大宋军旗,是什么意思呢?
耶律重元知道,越是此刻,他越应该表现得云淡风轻。只可惜,昨夜的彻夜难眠未能给他基础的好脸色。刚才获知的关于铁鹞子、狄青的情报则让他心情更加不妙。
他想装作无事发生,可勾起嘴角无比艰难,不用面对铜镜,都知道自己笑得难看至极。
官家见状,悄悄对儿子比了个手势。
如何?在肃儿你计划中吗?
扶苏抱臂摇头。
这才哪到哪儿?不过是开胃菜。
铁鹞子虽然战斗力强劲,但真打起来只能和辽国骑兵五五开。他要想震慑到辽国,光靠硬实力可不行。杀人,还得诛心。
鼓点声愈发紧凑,方阵一个不停地从高台前经过,观礼众人的多巴胺愈发升高。与此相对,他们的视觉却稍显疲劳。
再多整齐划一、如指臂使的方阵,看多了也觉得乏味以至于平平无奇。有的人甚至偷偷伸长脖子看向了队伍的尽头,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新的花活。骑兵该走完了吧?步兵呢?步兵才是我大宋的常项吧?
在此等关头,一个走得没那么整齐的方阵就格外引人注目了。
他们和之前的方阵同样身披铁甲,通体一片漆黑,但没有戴头盔,平均身量也比之先前有所参差。在视觉上就失去了那种养眼的整齐感。
怎么回事?
是训练松懈了吗?
不少人远远就注意到了此方阵的异状,准备等他们走进了一探究竟。辽国使节团也是这类人之一。
他们中的多数人,养气功夫甚至还不如耶律重元,自觉先前被宋国的铁鹞子吓到了,就要迫不及待找回场子。哪怕能嘲笑一番他们不那么突出的方阵也好。
他们翘首而盼,等啊等,等啊等,终于等到这个方阵走近了。定睛一看时,忽然察觉了一点点违和感。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先前,范仲淹看了一眼阿菩就猜出她是北方的辽人人。现在的使节团也面临着相似的情况:怎么?这个方针……看起来那么像他们辽国人啊?
扶苏适时上前,对众人解释道:“此乃是俘虏组成的方阵。”
“哦……”
会意的声音此起彼伏响起。
刚才他们观察到的所有异状都有了解释:为什么身高参差不齐,原来是辽国人方针,挑选范围有限。为什么不够整齐,是因为训练时间有限,服从性也不如宋军好。为什么不戴头盔,是为了方便辨认是辽国人。
明白了,都明白了。
而刚要拿这几点嘲笑宋国的使节团们,此刻脸上全都红得冒烟、咬牙切齿:搞了半天,原来是宋军有意在嘲讽他们啊!
扶苏发誓他不是故意的。
这次战役中俘虏的辽夏两国士兵,他全部带回了大宋——若是出于节省粮食的考虑,把他们全部放归的话,这部分人很可能逃窜上山成为土匪,靠放火打劫为生,就像《水浒传》中的梁山好汉一般,对当地百姓的危害极大。
所以扶苏干脆把他们全带了回来,大不了就用土豆养活,反正养得起。当然,也要每期不落地听《求知报》接受改造,听不懂也要听。
他在一开始准备阅兵式时,还没想到这些俘虏士兵们。是他们自己主动找上他的。因为听别的大宋士兵说,选上了方阵待遇就会提升若干,他们眼馋别人的好吃好喝,才有今天的方阵。
而连扶苏也不知道的是,这俘虏士兵方阵当中有一人,正是他最后一仗攻打居庸关时,对面守城的士兵,也是当初说大宋不可能给俘虏吃盐的始作俑者。
他被俘虏着,一路吃得饱穿得暖,来到温暖的南方,度过了人生中最惬意的日子。而在选上方阵队,每日训练的时候,终于亲自打破自己当初的谣言,吃上了上好的、无杂质的青白盐。
只能说,真香。
他吃东西吃得香,走起方阵时认真无比。其他的俘虏们也和他想得差不多。好不容易挤破头皮,才有了个好吃好喝的机会,万一训练不认真被别人挤掉不就完了吗?
而高台上的人得知这是辽夏士兵方阵,也不觉得不整齐了,看向他们稍显奇特的长相,也觉得眉清目秀了。
那句话怎么说来着?“夷狄入中国而中国之”。才短短一个月的时间,就能训练得如此地步,果然是大宋人心所向,狄将军手段不凡啊!
宋朝官员们扬起头来,洋洋自得。但辽国使节团的人就只觉得是挑衅了。他们忍了又忍,实在忍不下去,正准备反唇相讥,于是纷纷看向自家使节团长,只等他点头示意就要开口。
却发现,耶律重元他……在发愣?不是?团长,都被挑衅成这样了您还发什么愣呢?快回神啊,反击啊!
耶律重元不是在发愣。而是被勾起了许多并不美好的回忆。
被俘虏的辽国士兵,只用一个月时间就能和宋军混成一片,低饱和度近乎看不清。这和来时路上的云州何其相似?
也就半年的功夫吧,云州百姓就成了“只知有宋,不知有辽”的模样,根本不把统治了他们近百年的国家放在眼里!
耶律重元的目光缓缓移到扶苏的身上。他沉声问道:“太子殿下,这一俘虏组成方阵,也是您的主意么?”
宛如找事前奏一般的话,令官家倏然感到了不安。他立刻用手拢住儿子的肩膀,把他护到自己的身后。同时,警告的眼神射向耶律重元。
“是啊。”扶苏乖乖站在仁宗身后,回答时却殊无一丝惧色:“是他们主动找到我,我觉得可以这样做。总的来说,算是我的主意。”
耶律重元:“我知道了。”
然后就垂下眼,继续看向高台下方行走过的方阵。仿佛刚才只是为了确认,再无其他问题。
这就……完了?
围观的,跃跃欲试的诸人都傻了眼。
唯独扶苏一人看透了个中名堂:不是不想找事情,是已经道心破碎了吧,耶律重元。他刚问自己时有个“也”字。什么能让他这样问?恐怕只有云州。
这也是扶苏安排俘虏方阵的目的。不是为了羞辱或挑衅,而是一集连续剧:不仅是普通的百姓,就连意志最为顽强的士兵都能被同化成大宋的形状。你们辽人就别做什么“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”的自我安慰之梦了。
凡是亲手打下的,就是我们的。
看样子,耶律重元是明白他的潜台词了吧?扶苏歪了歪头。
不知道为什么,看着他的微笑,官家莫名抖了一个激灵。他朝高台下方看了看,又比了一个手势:大杀器说的是这个吗?
扶苏回了个手势:还没完。
官家点了点头,就像吃了颗定心丸。留到压轴的震慑之物,想来就只剩那个了吧。正好,他一直是只闻其名,未见真容。正好借此机会看看,到底是怎样的大杀器。
俘虏方阵过去后,又有数个步兵方阵行过众人的眼前。步兵一直是宋朝的强势兵种,操练起来时整齐程度更比骑兵上一层。他们的步履也比马匹的蹄声更有震慑力,更像地龙翻身。
不少人听了都觉得心慌不已,好似有威势极强的什么东西正翻天覆地而来。他们甚至没留意到用于整饬节奏的鼓点,在某一刻突然停了下来。
而当步兵方阵也过去后,出现在诸人眼前的不是任何人,而是刚才打头阵的狄青。
他怎么会在这里?
是阅兵式业已结束了么?
不少人心中稍有虎头蛇尾之感,但狄青也没有说任何总结般的话语。他只环视一周,冲着扶苏的方向点了下头。
事实证明,经过文化熏陶的士兵,服从性和成长性就是更高。这一批高素质士兵也更懂得从大局出发。在排练方阵时,狄青只用搬出“太子命令”“震慑辽人”八个大字,他们就热情无比高涨,甚至会自己纠正细节、加班加练。
狄青觉得无比省心。
他率领着十数个方阵,每个方阵到了高台前都会停下。或行军礼、或摆弄武器,以各自的方法向官家、百官致意。当某个方阵停下致意之时,他们不知道从哪里摸出了军旗,整齐划一地摇了起来。
站在校场高台上的人,甚至有了簌簌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。
耶律重元:“……”
不知是否错觉,他总觉得,那个方阵连同身边的不少人都在暗暗看向自己。对一个辽国的使者摇起大宋军旗,是什么意思呢?
耶律重元知道,越是此刻,他越应该表现得云淡风轻。只可惜,昨夜的彻夜难眠未能给他基础的好脸色。刚才获知的关于铁鹞子、狄青的情报则让他心情更加不妙。
他想装作无事发生,可勾起嘴角无比艰难,不用面对铜镜,都知道自己笑得难看至极。
官家见状,悄悄对儿子比了个手势。
如何?在肃儿你计划中吗?
扶苏抱臂摇头。
这才哪到哪儿?不过是开胃菜。
铁鹞子虽然战斗力强劲,但真打起来只能和辽国骑兵五五开。他要想震慑到辽国,光靠硬实力可不行。杀人,还得诛心。
鼓点声愈发紧凑,方阵一个不停地从高台前经过,观礼众人的多巴胺愈发升高。与此相对,他们的视觉却稍显疲劳。
再多整齐划一、如指臂使的方阵,看多了也觉得乏味以至于平平无奇。有的人甚至偷偷伸长脖子看向了队伍的尽头,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新的花活。骑兵该走完了吧?步兵呢?步兵才是我大宋的常项吧?
在此等关头,一个走得没那么整齐的方阵就格外引人注目了。
他们和之前的方阵同样身披铁甲,通体一片漆黑,但没有戴头盔,平均身量也比之先前有所参差。在视觉上就失去了那种养眼的整齐感。
怎么回事?
是训练松懈了吗?
不少人远远就注意到了此方阵的异状,准备等他们走进了一探究竟。辽国使节团也是这类人之一。
他们中的多数人,养气功夫甚至还不如耶律重元,自觉先前被宋国的铁鹞子吓到了,就要迫不及待找回场子。哪怕能嘲笑一番他们不那么突出的方阵也好。
他们翘首而盼,等啊等,等啊等,终于等到这个方阵走近了。定睛一看时,忽然察觉了一点点违和感。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先前,范仲淹看了一眼阿菩就猜出她是北方的辽人人。现在的使节团也面临着相似的情况:怎么?这个方针……看起来那么像他们辽国人啊?
扶苏适时上前,对众人解释道:“此乃是俘虏组成的方阵。”
“哦……”
会意的声音此起彼伏响起。
刚才他们观察到的所有异状都有了解释:为什么身高参差不齐,原来是辽国人方针,挑选范围有限。为什么不够整齐,是因为训练时间有限,服从性也不如宋军好。为什么不戴头盔,是为了方便辨认是辽国人。
明白了,都明白了。
而刚要拿这几点嘲笑宋国的使节团们,此刻脸上全都红得冒烟、咬牙切齿:搞了半天,原来是宋军有意在嘲讽他们啊!
扶苏发誓他不是故意的。
这次战役中俘虏的辽夏两国士兵,他全部带回了大宋——若是出于节省粮食的考虑,把他们全部放归的话,这部分人很可能逃窜上山成为土匪,靠放火打劫为生,就像《水浒传》中的梁山好汉一般,对当地百姓的危害极大。
所以扶苏干脆把他们全带了回来,大不了就用土豆养活,反正养得起。当然,也要每期不落地听《求知报》接受改造,听不懂也要听。
他在一开始准备阅兵式时,还没想到这些俘虏士兵们。是他们自己主动找上他的。因为听别的大宋士兵说,选上了方阵待遇就会提升若干,他们眼馋别人的好吃好喝,才有今天的方阵。
而连扶苏也不知道的是,这俘虏士兵方阵当中有一人,正是他最后一仗攻打居庸关时,对面守城的士兵,也是当初说大宋不可能给俘虏吃盐的始作俑者。
他被俘虏着,一路吃得饱穿得暖,来到温暖的南方,度过了人生中最惬意的日子。而在选上方阵队,每日训练的时候,终于亲自打破自己当初的谣言,吃上了上好的、无杂质的青白盐。
只能说,真香。
他吃东西吃得香,走起方阵时认真无比。其他的俘虏们也和他想得差不多。好不容易挤破头皮,才有了个好吃好喝的机会,万一训练不认真被别人挤掉不就完了吗?
而高台上的人得知这是辽夏士兵方阵,也不觉得不整齐了,看向他们稍显奇特的长相,也觉得眉清目秀了。
那句话怎么说来着?“夷狄入中国而中国之”。才短短一个月的时间,就能训练得如此地步,果然是大宋人心所向,狄将军手段不凡啊!
宋朝官员们扬起头来,洋洋自得。但辽国使节团的人就只觉得是挑衅了。他们忍了又忍,实在忍不下去,正准备反唇相讥,于是纷纷看向自家使节团长,只等他点头示意就要开口。
却发现,耶律重元他……在发愣?不是?团长,都被挑衅成这样了您还发什么愣呢?快回神啊,反击啊!
耶律重元不是在发愣。而是被勾起了许多并不美好的回忆。
被俘虏的辽国士兵,只用一个月时间就能和宋军混成一片,低饱和度近乎看不清。这和来时路上的云州何其相似?
也就半年的功夫吧,云州百姓就成了“只知有宋,不知有辽”的模样,根本不把统治了他们近百年的国家放在眼里!
耶律重元的目光缓缓移到扶苏的身上。他沉声问道:“太子殿下,这一俘虏组成方阵,也是您的主意么?”
宛如找事前奏一般的话,令官家倏然感到了不安。他立刻用手拢住儿子的肩膀,把他护到自己的身后。同时,警告的眼神射向耶律重元。
“是啊。”扶苏乖乖站在仁宗身后,回答时却殊无一丝惧色:“是他们主动找到我,我觉得可以这样做。总的来说,算是我的主意。”
耶律重元:“我知道了。”
然后就垂下眼,继续看向高台下方行走过的方阵。仿佛刚才只是为了确认,再无其他问题。
这就……完了?
围观的,跃跃欲试的诸人都傻了眼。
唯独扶苏一人看透了个中名堂:不是不想找事情,是已经道心破碎了吧,耶律重元。他刚问自己时有个“也”字。什么能让他这样问?恐怕只有云州。
这也是扶苏安排俘虏方阵的目的。不是为了羞辱或挑衅,而是一集连续剧:不仅是普通的百姓,就连意志最为顽强的士兵都能被同化成大宋的形状。你们辽人就别做什么“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”的自我安慰之梦了。
凡是亲手打下的,就是我们的。
看样子,耶律重元是明白他的潜台词了吧?扶苏歪了歪头。
不知道为什么,看着他的微笑,官家莫名抖了一个激灵。他朝高台下方看了看,又比了一个手势:大杀器说的是这个吗?
扶苏回了个手势:还没完。
官家点了点头,就像吃了颗定心丸。留到压轴的震慑之物,想来就只剩那个了吧。正好,他一直是只闻其名,未见真容。正好借此机会看看,到底是怎样的大杀器。
俘虏方阵过去后,又有数个步兵方阵行过众人的眼前。步兵一直是宋朝的强势兵种,操练起来时整齐程度更比骑兵上一层。他们的步履也比马匹的蹄声更有震慑力,更像地龙翻身。
不少人听了都觉得心慌不已,好似有威势极强的什么东西正翻天覆地而来。他们甚至没留意到用于整饬节奏的鼓点,在某一刻突然停了下来。
而当步兵方阵也过去后,出现在诸人眼前的不是任何人,而是刚才打头阵的狄青。
他怎么会在这里?
是阅兵式业已结束了么?
不少人心中稍有虎头蛇尾之感,但狄青也没有说任何总结般的话语。他只环视一周,冲着扶苏的方向点了下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