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章
见此周岚清对着桃春嘱咐道:“过两日父皇会来书院里头看看,我要将这东西扔在上回六妹妹说的那处,你再找人来将其字迹一封送至齐妃那里,记得找个齐妃宫里头都眼熟的人去。”桃春领命,即刻启程去办了。
随后又朝着一旁的宫女吩咐:“记得每日往麻布袋里多撒些交予你的粉末。”
看着眼前点头如捣蒜的宫女,周岚清想了想又补充道:“若是那厮瞧见了你,你便说是陈贵妃宫中的人。”
另一头的齐妃久久不见林海归来,心中升起焦躁之意。正在她要使人去暗里寻找时,平日里伺候的宫女端着补汤前来,先是说这是林海亲自看着人做下的,哄着齐妃喝下。
不得说上一句,这补汤实在是鲜美,齐妃喝下去恍若身子都轻了不少,有些飘飘欲仙之快。
宫女看着女人将药喝下后,又说是林海今日实在疲累,明日还早些去做此汤同娘娘享用,便先去睡下了。不知怎的,齐妃此时也已然染上了困意,便允了。
一连两日都是如此,虽这汤确实为佳肴,且对于自己身子的恢复实在有着大用处。但倘若见不到心上人,再多身外之物也难消齐妃渐生的烦闷。
终于在第四日一早,齐妃再也憋不住,正要起身前去寻林海之时,那宫女恰好就前来传信了,齐妃将信打开一看,里头正是其的笔迹。
内容先是用那般造作的言语哄得其心花怒放,随后又说约在以往私会的地方,共享怡悦之事。
齐妃已然多日未见林海,再加上一连多日都服用周岚清特制的“补汤”,整个人都有些飘飘然,心中更是难耐,竟不告知秋禾独自前去。
当到了那私会之处时,便见林海在那处,看样子是刚到不久。对方见了齐妃,正还没说什么,就见女子朝他身上挂,这副饥渴难耐的勾人模样一下子将其的言语都堵了回去。
不一会儿,竟真的开始做起那苟且之事。
这头的皇帝正同着他的一众子女往书院里外外头走去,听说近来自个的子女们学识颇有收成,就连那最不省心的五女儿也长进了不少,不免龙颜大悦。
周岚清神色如常,甚至都不曾提过皇后之事半分。倒使一旁的周梁清有些诧异,但很快,她便不觉着奇怪了。
今日好不容易得了夸奖的周云清此时正喜笑颜开的从一旁走着,而好似听了什么声响,一时间忘了规矩,伸手拨开了柳絮。
这不看还好,一看便撞见了齐妃与林海的翻云覆雨。小小姑娘家,怎瞧的这种场面,瞬间尖叫一声,连连往后边退去。
正是这一声叫喊,不仅引得众人的注意,也打断了齐妃林海二人的好事。
海顺公公连忙上前去查看,竟也被眼前此景惊愣于原地。回过神来正想禀告,但在场的皆是年纪尚小的皇子皇女,一时间也难以将此事公之于众。
皇帝见问的话没有回复,虽知定是有不好之事发生,却没想到上前一看,齐妃正在慌乱的穿着衣服,一旁还是一个太监服制的男子,两人方才做了何事,已是不言而喻。
周岚清看着皇帝的脸在此时有一瞬呆愣,心中不厚道地生出几分幸灾乐祸。
一旁的七皇子周城有些奇怪,正要上前去,却被皇帝大声喝止。但紧接着,齐妃求饶的声音传来,这一下子,众人不想知道都难。
聪慧的周梁清,用手指头想都知道这事是自己这位皇姐做的。抬头对上其的目光,两人片刻间便读懂对方的意思。周梁清更是匆匆低下头去,压下差点翘起来的嘴角。
看着在场的子女,皇帝只觉得天子颜面如同掉在地上,指着地上一对男女的手指头微微颤抖,哆嗦了半天,才将赐死的旨意从嘴里说出来。
而齐妃到死也不会想到是周岚清下的手,还以为是陈贵妃的狠计。就在被拖下去时,嘴里还大喊着,将陈贵妃谋害皇子一事脱口而出。
皇帝被着接二连三的糟心事烦的一肚子怒火,不再多言,气哼哼地甩手离去。
现如今只剩下那个孽种了。但周岚清知道,如今此事发生,不论齐妃生的这孩子是不是真为皇家血脉,下场都逃不过一个死字。
让其有意外之喜的是,皇帝听着了陈贵妃谋害皇子一事,虽无事后追究,却解了皇后的禁足,真是省了她大一笔力气。
《孝经.诸侯》中有言道:在上不骄,高而不危;制节谨度,满而不溢。
若非齐妃勾搭林海一事太过明目张胆,明知现在的处境并不安全,却依旧心存侥幸,纵使自己的欲望而不加节制,还真叫周岚清难破此局。
至此,一场大戏就此落幕。
作者有话说:
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18章 得胜回朝
转眼间,周澈也到了上朝的日子。
当其踏上眼前犹如长龙的层层阶梯,入眼便是尚未明晨的金銮殿,几束微光透露,勉强照明仍留存于昨夜的前路。
即便是提早前来,朝殿中却已然立着一排排大臣,越往里边品阶越高,人也越稀少。他在众臣不动声色的打量下朝前面走去,越往前,落在自己身上的目光就越发大胆。
最后站在当今丞相陈有成的隔旁,其间有着一条小道分开。
还未站定,就见自己的二皇兄随之而来,引得朝野侧目,一时间盖过了周澈这个新人的风头。
显然,后者在朝政官场中如鱼得水,更有丞相一党的文官在后撑腰,这也不见得是件怪事。
周澈淡淡看着这位面上和气的兄长缓缓向自己走来,最后站在身旁:“今日是四弟头次上朝,可还顺利?”
但若说周治是一条心狠手辣的毒蛇,那周澈便是一只藏的极深的奸狐。恶人同恶人相见,若不结成盟友,那就得是斗得你死我活。
“多谢二哥挂念。”周澈闻言也挂上了他习惯性不着调的笑容,看上去显得人畜无害,说罢,也不再多加寒暄。两人都老老实实的站在原地,恭敬地等候开朝。
片刻之后,皇帝缓缓出现于众人视野,坐上顶峰之位后,底下的公公一扯嗓子:“有事早奏,无事退朝。”
随后,扬州水患率先被拉上场面儿谈:
有人立马说朝廷拨款先安抚灾民,再做赈灾的工;随后便有人反驳道赈灾为先,若不先赈灾,谈何安抚民心?又有人说,还是应该先改良扬州水利,方才有解决之法;而后立即有人出言嘲讽,待改良了解,扬州早已民不聊生...
七嘴八舌,原本安静的朝殿竟随地生惊雷,有平淡拘谨的,有耿直大方的,有急忙进谏的,有阴阳打压的,各式各样的声色声调纷乱不已,吵得周澈有点头痛。
但在他看来,那些本是各执一词的官员们,在听到以丞相一党之中有人将其反驳,不是立即调转口风,好似是被怼得一言不发;就是默不作色者冷眼看局势走向。
如此下来,敢与之抗衡的唯有太傅为首的一方文官。
周澈默默扫过那些正处于中心地带的官员们,其中便有前不久刚归朝的谢礼书。
他知此人颇有气节,且在朝中颇有威信,却不对其透露宋青背后所谓何人。只想着此人若是不为自己所用,宁可将其抹去,也不可落入他人阵营,以免妨碍了皇兄招募朝中势力。
周治余光扫过这只狐狸,便知其没安好心。不过,他倒也不再此时打草惊蛇,想看看自己这位不显山不露水的四弟究竟在盘算些什么。
将水患一事翻了过去,陆续皆是相对分散的小事。其中当有人提出扩充本朝兵马,毕竟现如今便唯有霍家军可称得上是大燕国防,倘若他国进犯,怕也是对大燕也是不利。
这件事倒是引起了皇帝的兴趣,便询问起在场他人意见。
只看见众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支支吾吾的也说不出什么。
大燕以文为重,人人都将进京做文臣为毕生所求,一时间也找不出什么好苗子来。
见皇帝有些扫兴,谢礼书便上前说道:“今年文武双科已揭榜,皇上不若从中看看,说不定其中正有圣上想要的人。”闻言众人立即纷纷附和,这才将此事揭了过去。
又过了些许时间,终于一声门外下朝的钟声敲响,周澈只感觉这通身僵得发麻,令他不免泛嘀咕,看来这朝臣也是不好当的。
走出宫门,便远远的望见谢礼书时不时被途径的官员们搭话,一旁的邹世明看出了他的疑惑,便装作不经意道:“谢大人也真是收了一位好门生,已高中‘两元’,听闻其才高八斗,今年状元想必也是板上钉钉。”
因周澈为周岚清后次年降生,便有要避其锋芒之言,以至于其儿时是在邹家养过一段时日的,尤为受太傅邹景林所喜爱。
同太傅府中嫡长孙邹世明自小一块长大,更是有竹马之谊,自是知晓对方的志向。
虽邹世明心中更倾向于周澈为储君,但也知其只愿扶持大皇子上位,再加上大皇子为人确实可称得上君子,更有君王之谋略,便也没有多说什么了。
随后又朝着一旁的宫女吩咐:“记得每日往麻布袋里多撒些交予你的粉末。”
看着眼前点头如捣蒜的宫女,周岚清想了想又补充道:“若是那厮瞧见了你,你便说是陈贵妃宫中的人。”
另一头的齐妃久久不见林海归来,心中升起焦躁之意。正在她要使人去暗里寻找时,平日里伺候的宫女端着补汤前来,先是说这是林海亲自看着人做下的,哄着齐妃喝下。
不得说上一句,这补汤实在是鲜美,齐妃喝下去恍若身子都轻了不少,有些飘飘欲仙之快。
宫女看着女人将药喝下后,又说是林海今日实在疲累,明日还早些去做此汤同娘娘享用,便先去睡下了。不知怎的,齐妃此时也已然染上了困意,便允了。
一连两日都是如此,虽这汤确实为佳肴,且对于自己身子的恢复实在有着大用处。但倘若见不到心上人,再多身外之物也难消齐妃渐生的烦闷。
终于在第四日一早,齐妃再也憋不住,正要起身前去寻林海之时,那宫女恰好就前来传信了,齐妃将信打开一看,里头正是其的笔迹。
内容先是用那般造作的言语哄得其心花怒放,随后又说约在以往私会的地方,共享怡悦之事。
齐妃已然多日未见林海,再加上一连多日都服用周岚清特制的“补汤”,整个人都有些飘飘然,心中更是难耐,竟不告知秋禾独自前去。
当到了那私会之处时,便见林海在那处,看样子是刚到不久。对方见了齐妃,正还没说什么,就见女子朝他身上挂,这副饥渴难耐的勾人模样一下子将其的言语都堵了回去。
不一会儿,竟真的开始做起那苟且之事。
这头的皇帝正同着他的一众子女往书院里外外头走去,听说近来自个的子女们学识颇有收成,就连那最不省心的五女儿也长进了不少,不免龙颜大悦。
周岚清神色如常,甚至都不曾提过皇后之事半分。倒使一旁的周梁清有些诧异,但很快,她便不觉着奇怪了。
今日好不容易得了夸奖的周云清此时正喜笑颜开的从一旁走着,而好似听了什么声响,一时间忘了规矩,伸手拨开了柳絮。
这不看还好,一看便撞见了齐妃与林海的翻云覆雨。小小姑娘家,怎瞧的这种场面,瞬间尖叫一声,连连往后边退去。
正是这一声叫喊,不仅引得众人的注意,也打断了齐妃林海二人的好事。
海顺公公连忙上前去查看,竟也被眼前此景惊愣于原地。回过神来正想禀告,但在场的皆是年纪尚小的皇子皇女,一时间也难以将此事公之于众。
皇帝见问的话没有回复,虽知定是有不好之事发生,却没想到上前一看,齐妃正在慌乱的穿着衣服,一旁还是一个太监服制的男子,两人方才做了何事,已是不言而喻。
周岚清看着皇帝的脸在此时有一瞬呆愣,心中不厚道地生出几分幸灾乐祸。
一旁的七皇子周城有些奇怪,正要上前去,却被皇帝大声喝止。但紧接着,齐妃求饶的声音传来,这一下子,众人不想知道都难。
聪慧的周梁清,用手指头想都知道这事是自己这位皇姐做的。抬头对上其的目光,两人片刻间便读懂对方的意思。周梁清更是匆匆低下头去,压下差点翘起来的嘴角。
看着在场的子女,皇帝只觉得天子颜面如同掉在地上,指着地上一对男女的手指头微微颤抖,哆嗦了半天,才将赐死的旨意从嘴里说出来。
而齐妃到死也不会想到是周岚清下的手,还以为是陈贵妃的狠计。就在被拖下去时,嘴里还大喊着,将陈贵妃谋害皇子一事脱口而出。
皇帝被着接二连三的糟心事烦的一肚子怒火,不再多言,气哼哼地甩手离去。
现如今只剩下那个孽种了。但周岚清知道,如今此事发生,不论齐妃生的这孩子是不是真为皇家血脉,下场都逃不过一个死字。
让其有意外之喜的是,皇帝听着了陈贵妃谋害皇子一事,虽无事后追究,却解了皇后的禁足,真是省了她大一笔力气。
《孝经.诸侯》中有言道:在上不骄,高而不危;制节谨度,满而不溢。
若非齐妃勾搭林海一事太过明目张胆,明知现在的处境并不安全,却依旧心存侥幸,纵使自己的欲望而不加节制,还真叫周岚清难破此局。
至此,一场大戏就此落幕。
作者有话说:
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18章 得胜回朝
转眼间,周澈也到了上朝的日子。
当其踏上眼前犹如长龙的层层阶梯,入眼便是尚未明晨的金銮殿,几束微光透露,勉强照明仍留存于昨夜的前路。
即便是提早前来,朝殿中却已然立着一排排大臣,越往里边品阶越高,人也越稀少。他在众臣不动声色的打量下朝前面走去,越往前,落在自己身上的目光就越发大胆。
最后站在当今丞相陈有成的隔旁,其间有着一条小道分开。
还未站定,就见自己的二皇兄随之而来,引得朝野侧目,一时间盖过了周澈这个新人的风头。
显然,后者在朝政官场中如鱼得水,更有丞相一党的文官在后撑腰,这也不见得是件怪事。
周澈淡淡看着这位面上和气的兄长缓缓向自己走来,最后站在身旁:“今日是四弟头次上朝,可还顺利?”
但若说周治是一条心狠手辣的毒蛇,那周澈便是一只藏的极深的奸狐。恶人同恶人相见,若不结成盟友,那就得是斗得你死我活。
“多谢二哥挂念。”周澈闻言也挂上了他习惯性不着调的笑容,看上去显得人畜无害,说罢,也不再多加寒暄。两人都老老实实的站在原地,恭敬地等候开朝。
片刻之后,皇帝缓缓出现于众人视野,坐上顶峰之位后,底下的公公一扯嗓子:“有事早奏,无事退朝。”
随后,扬州水患率先被拉上场面儿谈:
有人立马说朝廷拨款先安抚灾民,再做赈灾的工;随后便有人反驳道赈灾为先,若不先赈灾,谈何安抚民心?又有人说,还是应该先改良扬州水利,方才有解决之法;而后立即有人出言嘲讽,待改良了解,扬州早已民不聊生...
七嘴八舌,原本安静的朝殿竟随地生惊雷,有平淡拘谨的,有耿直大方的,有急忙进谏的,有阴阳打压的,各式各样的声色声调纷乱不已,吵得周澈有点头痛。
但在他看来,那些本是各执一词的官员们,在听到以丞相一党之中有人将其反驳,不是立即调转口风,好似是被怼得一言不发;就是默不作色者冷眼看局势走向。
如此下来,敢与之抗衡的唯有太傅为首的一方文官。
周澈默默扫过那些正处于中心地带的官员们,其中便有前不久刚归朝的谢礼书。
他知此人颇有气节,且在朝中颇有威信,却不对其透露宋青背后所谓何人。只想着此人若是不为自己所用,宁可将其抹去,也不可落入他人阵营,以免妨碍了皇兄招募朝中势力。
周治余光扫过这只狐狸,便知其没安好心。不过,他倒也不再此时打草惊蛇,想看看自己这位不显山不露水的四弟究竟在盘算些什么。
将水患一事翻了过去,陆续皆是相对分散的小事。其中当有人提出扩充本朝兵马,毕竟现如今便唯有霍家军可称得上是大燕国防,倘若他国进犯,怕也是对大燕也是不利。
这件事倒是引起了皇帝的兴趣,便询问起在场他人意见。
只看见众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支支吾吾的也说不出什么。
大燕以文为重,人人都将进京做文臣为毕生所求,一时间也找不出什么好苗子来。
见皇帝有些扫兴,谢礼书便上前说道:“今年文武双科已揭榜,皇上不若从中看看,说不定其中正有圣上想要的人。”闻言众人立即纷纷附和,这才将此事揭了过去。
又过了些许时间,终于一声门外下朝的钟声敲响,周澈只感觉这通身僵得发麻,令他不免泛嘀咕,看来这朝臣也是不好当的。
走出宫门,便远远的望见谢礼书时不时被途径的官员们搭话,一旁的邹世明看出了他的疑惑,便装作不经意道:“谢大人也真是收了一位好门生,已高中‘两元’,听闻其才高八斗,今年状元想必也是板上钉钉。”
因周澈为周岚清后次年降生,便有要避其锋芒之言,以至于其儿时是在邹家养过一段时日的,尤为受太傅邹景林所喜爱。
同太傅府中嫡长孙邹世明自小一块长大,更是有竹马之谊,自是知晓对方的志向。
虽邹世明心中更倾向于周澈为储君,但也知其只愿扶持大皇子上位,再加上大皇子为人确实可称得上君子,更有君王之谋略,便也没有多说什么了。